本帖最后由 人间有味是清欢 于 2025-8-17 15:53 编辑
上午的《我的自画像》与《奇妙的视错觉》课程带领孩子们探索自我与视觉奥秘,下午的《神奇的仿生发明》则让孩子们从大自然中汲取灵感,在动手与思考中收获满满。
课堂伊始,《我的自画像》课程率先拉开序幕。老师引导孩子们仔细观察自己的五官特征 ——“圆圆的脸蛋还是尖尖的下巴?单眼皮还是双眼皮?” 孩子们拿起画笔,在画纸上勾勒出自己的头像:有的孩子着重画出了爱笑的嘴角,有的则认真描绘了标志性的马尾辫。随后的粘土创作环节更是热闹非凡,孩子们用各色粘土揉捏出头部轮廓,再用细小的粘土条做出头发、眉毛,用黑色粘土粒点缀出眼睛,一个个栩栩如生的 “粘土小人” 逐渐成形。“这是我,我今天戴了红色的发卡!” 小雨举着自己的作品自豪地说,动手过程中,孩子们对 “自我” 的认知愈发清晰。
紧接着的《奇妙的视错觉》课程带来了别样的惊喜。老师播放了趣味视错觉视频:旋转的图案看似在动,实则静止;两条长度相同的线段,因箭头方向不同显得一长一短。孩子们瞪大眼睛,不时发出 “哇” 的惊叹。随后展示的视错觉照片更让大家兴致勃勃,“这张图里到底是兔子还是鸭子?”“我看到了一个花瓶,他却说看到了两张脸!” 在热烈的讨论中,孩子们了解到眼睛有时会 “欺骗” 大脑,也明白了观察事物需要多角度思考。
午后的《神奇的仿生发明》课程则将目光投向大自然。老师通过图片展示了荷叶与防水衣、蝙蝠与雷达的关联,告诉孩子们:“大自然中的动植物都是厉害的‘老师’,人类模仿它们的本领做出了很多有用的发明。” 孩子们听得入神,在随后的粘土创作中,大家纷纷化身为 “小发明家”:有的捏出了带 “鳞片” 的鲨鱼泳衣,有的做出了长着 “雷达天线” 的蝙蝠模型,还有的用绿色粘土捏出荷叶形状的杯垫,再粘上白色 “水珠”,模仿荷叶不沾水的本领。“我这个是学苍耳做的‘粘粘扣’!” 壮壮举着带小刺的粘土球说,小小的作品里藏着对仿生原理的初步理解。 此次系列课程,从描绘自我到探秘视觉魔法,再到向自然学习,为孩子们搭建了一座连接艺术与科学的桥梁。在画一画、捏一捏、看一看的过程中,孩子们不仅锻炼了动手能力,更激发了对世界的好奇心与探索欲,为成长增添了一抹灵动的色彩。
壹基金儿童服务站后琴柏村站点感谢泗水县民政局,泗水县慈善总会等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!感谢社会各界慈善人士的爱心助力!
有陪伴的童年不孤单,被看见的人生更精彩。
|